作者:陳如瑩
一段真實的診間故事
最近回診的一個快三歲的小妹妹,原本在成長科就診,這半年來體重停滯,最近連身高成長曲線也受到影響。飲食攝取上極度偏挑食,孩子只敢吃非常少數種類的食物,媽媽覺得很懊惱,每次準備了很多種的食物給他,孩子都搖搖頭不願意嘗試。
因為偏挑食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體重的成長,所以必須要好好抽絲剝繭積極介入,而被轉介到我的門診。首先,要確定沒有疾病的問題,透過病史詢問、胃腸的評估和糞便的檢查,排除孩子有潛在的疾病或是腸道發炎,吸收問題。
排除腸胃及相關疾病後,仔細詢問孩子在家裡進食的狀況和孩子目前的飲食狀況,接下來請營養師分析飲食紀錄,發現孩子整體的熱量攝取過低,三大營養素都不夠,但是媽媽提到,不管拿給他什麼東西,孩子看起來就是不想吃。
透過食物橋接法和引導式進食,是有機會逆轉孩子這樣子偏挑食的問題。
我問媽媽:「目前願意吃的食物有哪些?」
在診間我教媽媽使用食物橋接法來讓孩子願意接受新食物,同時跟孩子約定了試試看嘗試原本不敢吃的食物,在下次回診之前如果集滿10種新食物(舔一口也算),就可以得到一個醫師的小獎勵。
.
「醫生阿姨,我這一次有吃牛肉喔,我還有吃味噌湯裡面的魚和豆腐!」回診時可愛的妹妹衝過來告訴我,然後就跑到我的右邊玩桌上的新的玩具。
「妹妹你這次很棒喔,願意嘗試了好多種的食物喔。牛肉吃起來的感覺怎麼樣呢?」
「其實蠻好吃的耶,媽媽煎的很好吃。」
「你看你這次是不是因爲妳勇敢吃吃看,才發現有這麼好吃的食物呢?下一次我們要不要再試試看其他種東西?搞不好也非常好吃喔!」
「嗯。」妹妹可愛的點點頭。
這樣引導,也是我從孩子教養裡面學到的一個技巧。透過帶他們再重新檢視一次自己的好行為,可以加成這個好行為的正回饋,也埋下下一次願意嘗試的動機。
為什麼孩子會「怕吃新食物」?
孩子不敢吃新食物,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這種行為叫「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是人類演化中的保護機制——避免吃到陌生、可能有毒的食物。偏挑食在2到4歲最常見。
台灣2018年的研究顯示,2-4歲的偏挑食盛行率高達54%。所以,面對孩子的抗拒,爸媽不必過度焦慮。重點在於用正向、溫和的方式,慢慢引導孩子多嘗試,讓挑食變成一個可以練習的過程。
門診裡常用的三步驟
- 第一步:排除疾病
透過病史詢問、胃腸檢查和糞便檢查,確認沒有腸道發炎或吸收問題。
- 第二步:建立孩子的「可接受食物清單」
媽媽可以記錄孩子目前願意吃的食物,再運用食物橋接法,從熟悉食物開始,帶孩子跨出第一步。像我在門診會和孩子約定:「下次再試10種新食物,就能拿到小獎勵喔!」
- 第三步:視覺化紀錄進步
我會請家長用圖表或小白板,記錄孩子的每一次小小嘗試,讓孩子「看得見」自己的勇敢,建立成就感。
具體肯定和開放式對話引導,讓孩子更有動力
在這過程中,我也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以下是診間常用的引導技巧,你也可以試試看。
- 具體來自過程的肯定:
「妹妹你這次很棒喔,願意嘗試了好多種食物!」
不是只說「你好棒」,而是讓孩子知道 她做了什麼行為 值得鼓勵。 - 邀請孩子表達感受:
「牛肉吃起來的感覺怎麼樣呢?」
讓孩子多說話,幫助她發現吃東西的樂趣,也增進自我表達能力。 - 協助連結行為和結果:
「你看,因為你勇敢吃吃看,才發現牛肉很好吃!」
幫助孩子理解「勇敢嘗試 → 發現美味」的因果關係。 - 預告接下來的挑戰:
「下次我們再試試看其他東西,好不好?」
用溫和、期待的語氣,鼓勵孩子再多跨出一步,而不是單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