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如瑩
為什麼現代孩子需要網路安全教育?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孩子面臨的兒童性剝削與3C成癮風險,比多數家長想像得更高。昨天下午,我線上參加了一場由台大兒科主辦、報導者團隊共同舉辦的專題講座,主題是「數位時代的兒童網路防護」。
講者包括資深報導者的記者、主編,以及處理兒少案件的臨床心理師。身為一位前線兒科醫師、同時也是三寶媽,我深刻感受到——這是一個必須被嚴肅看待的議題。
兒少性剝削的真實數據:成長速度驚人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少性剝削案件近三年快速攀升:
- 2021年:1,879名受害者
- 2022年:2,282名(年增21%)
- 2023年:3,354名(較前一年再增46.98%)
這些案件中:
- 8~9成與拍攝、製造兒少性影像有關
- 7成涉及網路社群、通訊軟體等平台
- 未滿12歲受害者3年內翻倍2023年達39人
- 男童比例已超過三成,需要加強低齡與男童保護教育
為什麼網路性剝削會愈來愈多?
講座中提到,兒少性影像的流通背後,是龐大的商業利益鏈。部分網路社群甚至出現「以拍攝性影像換取獎勵」的詭異現象。
加害者可能先張貼孩子的 IG 照片,開出購買影像的「價碼」。這些行為與 LINE 群組、博弈平台、金流操作、詐騙 交織,形成複合型犯罪網絡。
調查顯示,已知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並且在群體互相鼓勵與交易的推波助瀾下,形成惡性循環。
斷網能解決問題嗎?心理師的觀點
許多家長會直覺想到「斷網」來防止網路危害,但臨床心理師提醒:對於沉迷手機的孩子,斷網常引發極端情緒反應,如大吼、摔東西、甚至攻擊父母。
原因在於,現代孩子是在手機與網路中成長的,手機不只是娛樂工具,更是情感寄託、社交連結、甚至唯一的快樂來源。突然剝奪網路,容易造成孩子焦慮且失控。
心理師建議,要漸進式引導。與其強硬禁止,不如用孩子更感興趣的活動取代手機時間,以及更多的親子陪伴時光。例如:戶外遊戲、親子共讀,共同參加展覽或體驗,或者是動手做的創意活動。
在現今難以完全避免3C的時代,重點是 「管理」而不是「杜絕」。理想做法是,在給予孩子手機前,先培養孩子的網路判斷力,讓他們了解可能的風險。
數位時代家長的實用守護策略
以下是幾個實用的方法:
- 設定明確規範:使用前約定,清楚告訴孩子何時能用、何時該收起
- 外在控制:對尚無自律能力的孩子,家長必須協助把關
- 理解與陪伴:遇到爭執時,接納孩子的情緒,用支持取代對立
- 持續參與:經常關心並參與孩子的網路活動,及早察覺異常
需要倡導更多人重視這個問題
散布與持有兒少性影像,是摧毀孩子身心的嚴重犯罪。美國研究指出,5~6成持有或散布者可能實際對兒童施以性侵或猥褻,因此美國將此列為911級別危機,設專責單位調查與防堵。
如果要遏止此類犯罪,我們的社會必須在預防、監管、保護機制上加強力道,包括:數位監控、教育宣導以及國際合作。
身為家長,面對網路成癮、兒童性剝削等新世代挑戰,我們必須學會防範、引導與陪伴。透過數位安全教育與健康的親子關係,才能守護孩子在網路世界的安全與未來。
今天就與孩子談一談「網路安全」,並檢視家中3C使用規範,讓孩子擁有健康的數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