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瑩醫師 小兒腸胃/親子減重/瘦小偏挑食 WFU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小孩也可能有脂肪肝?認識原因與預防策略

 
作者:陳如瑩


在超音波室,我替一個學校檢查肝功能異常的孩子做肝臟超音波。孩子是一個BMI超標的青少年,脖子上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表現,在超音波底下他的肝臟明顯較亮。

「媽媽,您的孩子在超音波底下看到的肝臟較亮,以他目前的狀況最有可能的是脂肪肝的問題,他這樣的超音波影像表現已經達到中度脂肪肝⋯」

「什麼!小孩也會有脂肪肝⋯我最近健康檢查才被說有脂肪肝的問題,我以為是大人才會有的疾病。」

「媽媽,脂肪肝在體重較重的孩子身上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不過好消息是,如果孩子能夠將體重控制,這個問題是有機會改善的。」

「當然我們一陣子後還要再追蹤肝指數,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的肝臟發炎疾病,但這段期間如果可以透過減重後讓數值恢復正常,就更確定是脂肪肝問題。」




脂肪肝是甚麼?


脂肪肝是肝內過量脂肪堆積造成。近年來,以前被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疾病已經更名為"與代謝功能失調相關的脂肪性肝病(MASLD)",成為兒童中最常見的慢性肝病。

這種疾病跟兒童期的許多健康問題相關,包括胰島素抗性和血脂異常,如果不治療,這些問題可能延續孩子青少年時期甚至成年。

對於所有過重或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特別是家族中有脂肪肝病史的,可考慮檢查。典型的發病年齡是10歲以上。

目前關於兒童MASLD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還沒有統一的指引。大部分的指引建議對超重或肥胖的兒童進行篩檢,通常是通過肝功能(丙胺酸轉胺酶ALT)檢查,肝臟超音波和肝纖維化超音波(Fibroscan)等等的篩查工具已在臨床實踐中使用,但尚未納入指引。




脂肪肝有哪些危險因子?


  • 過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尤其是在青少年男性中更為顯著。
  • 家族史:有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及胰島素阻抗家族病史的患者更容易有脂肪肝。
  • 出生低體重:低出生體重與早期追趕生長與早期肥胖有關,會增加風險。
  • 代謝症候群:代謝異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也是脂肪肝的危險因子之一。

如何診斷?


臨床上懷疑有脂肪肝問題時,醫生可能會根據肝功能測試的異常結果、超音波或其他影像學檢查顯示的肝臟脂肪變化進行診斷。

此外,確診過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肝功能異常的病因,如其他類型的肝炎或代謝性疾病。

對於過重或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即使超音波檢查和肝功能測試在單次評估中是正常的,也會建議定期追蹤,因為這些檢測方法的單次的敏感性較差,另外疾病隨著年紀也有進展的可能。

對於疑似脂肪肝或需要進一步評估的孩子,建議尋求小兒肝膽腸胃專科醫師的專業諮詢,以獲得最精確的診斷和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脂肪肝會好嗎?


對於過重或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體重控制和生活方式改變就是最好的治療方案,持續3-6個月飲食調整和增加運動。

根據NASPGHAN指引,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建議通過減重5-10%的體重來改善脂肪肝病情。

因此,對於患有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疾病的患者,減重5-10%的體重可能有助於改善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相關疾病。




生活方式改變該從何做起?


  • 飲食調整:
  1. 低脂飲食:建議控制脂肪攝入,尤其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2. 高纖維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
  3. 控制糖分攝入:限制糖分攝入,尤其是高果糖飲食。
  4. 適量蛋白質:確保足夠的蛋白質攝入,可以選擇瘦肉、豆類、豆腐等。
  5. 多攝取抗氧化物質:增加攝取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等。

  • 運動建議:
  1. 適量運動:建議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游泳、騎自行車等。
  2. 持之以恆:保持運動的持之以恆,每週至少進行3至5次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
  3. 增加肌肉力量:除有氧運動外,也建議進行肌肉力量訓練,如舉重、俯臥撐等。

  • 體重管理:
  1. 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建議透過控制體重來改善脂肪肝病情,包括達到該年紀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2. 建議進行體重控制和生活方式改變時尋求專業健康體位控制團隊(醫師、營養師或運動治療師)的專業指導,以確保制定的計劃符合個人需求和目標。




兒童脂肪肝有其他藥物或保健食品可以治療嗎?


雖然新的藥物治療選項近年來蓬勃發展,例如GLP-1,但目前尚未就兒童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疾病的藥物治療提出具體建議。

補充劑和益生菌:有一些研究指出,維生素E補充和益生菌可能對改善肝組織有益,但尚無明確的指引建議使用這些補充劑。

  • 一個臨床試驗中(TONIC),對8至17歲的兒童進行維生素E補充,發現與肝組織顯著改善相關,但其他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補充治療並不比僅生活方式干預更好。
  • 小型短期研究評估了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GG和VSL3)的益處,只有一項研究觀察到與安慰劑相比,補充後ALT顯著改善。


總結來說,兒童脂肪肝需要被診斷及介入治療,透過醫療團隊規則追蹤、體重控制及生活型態介入,許多孩子的脂肪肝的問題都有機會改善,並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積極與醫療團隊合作,制定個別化的治療計劃,可以確保減重過程既安全又符合個人健康需求。

同時透過定期的篩檢和診斷,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識別和管理兒童脂肪肝問題,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及時得到必要的醫療幫助,進而預防脂肪肝對他們未來生活的影響。


如果你對兒童脂肪肝有更多疑問或需要進一步的資訊,歡迎留言交流或來門診諮詢。


兒童脂肪肝,進一步諮詢



參考資料: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孩子喝甚麼飲料比較好?健康飲品家長指南

 
作者:陳如瑩




你知道嗎?孩子五歲前的飲品選擇會影響一生口味偏好


兒童可能接觸到的飲品從成長奶粉到100%果汁、市售果汁飲料到調味牛奶,選擇多樣,而且市場營銷手段讓家長們眼花繚亂。

然而對孩子來說飲品的首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水和牛奶。水份是我們身體細胞所需,根據不同年紀也有相對應需要喝到的每日水量,也要根據身體狀態和活動做調整。

牛奶提供了許多健康成長和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包括鈣、維生素D、蛋白質、維生素A和鋅等等。




兒童是如何養成不健康的飲品偏好?

從小飲用水和純牛奶的兒童,隨著年齡增長,會傾向於繼續飲用這些飲品。但我們也知道,壞習慣也可能從小養成,孩子若在小時候就開始接觸甜飲料,就會發展出對這些飲料的強烈偏好,而較不願意接受水和牛奶。

我應該可以什麼時候給寶寶喝水?可以喝多少?

大約4-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時就可以開始讓寶寶喝水,根據副食品的量慢慢增加水量,可以使用寶寶學習吸管或水杯讓孩子嘗試。這也幫助寶貝發展用杯子或學習吸管喝水的技能,也熟悉水的味道。要注意的是,在此階段水攝取的量不能取代太多母乳或嬰兒配方奶。

12個月及以下的寶寶,因為營養需求和腎功能尚未成熟的緣故,乳品以"母乳"和和依照母乳成分比例製造的"嬰兒配方奶"為主。

寶寶12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漸漸讓寶寶嘗試牛奶。



其他類型的飲品有何建議?


  • 100%果汁
味道非常甜,而且缺乏完整水果中的重要營養素:纖維。一旦兒童接觸到果汁,可能就很難控制份量,也可能讓他們變得不愛喝水。1歲以下的嬰兒不建議喝果汁,吃水果會比喝果汁更好。

如果有些狀況下要給果汁,少量100%果汁建議:2-3歲的兒童中每天不超過120cc,4-5歲的兒童中每天不超過120-180cc。

  • 調味乳
巧克力、草莓和其他調味乳含有添加糖和人工色素。2歲以下的兒童應避免添加糖。2至5歲的兒童也應避免飲用調味乳,以減少攝取添加糖也避免發展對甜味的偏好,這樣的偏好可能會使他們更難以接受一般的牛奶。

  • 植物奶
植物奶大部分是由堅果、穀物等,加上水一起製作而成。有些乳糖不耐症或奶製品過敏的人可能會做這類飲品的選擇,然而大多數植物奶的營養價值並不等於牛奶,可能缺乏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等重要營養素。

  • 甜菊糖或人工甜味劑飲料
目前甜菊糖或人工甜味劑對兒童的健康風險尚不完全了解,所以還是最好避免飲用加糖飲料。喝下這些含糖飲料也可能導致孩子們不喜歡或拒絕喝水。

  • 成長奶粉
市場上的幼兒成長奶粉,常宣傳為從母乳或配方奶「過渡」到下一階段的產品,實際上是不必要的。

對大部分的兒童來說這並不比均衡飲食(包括母乳和/或牛奶)更多營養的優勢。這類奶製品價格更貴且可能含有添加糖,孩子喝完很有飽足感而因此沒有食慾吃下其他更健康的食物。

  • 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如碳酸飲料、運動飲料、果汁和其他含添加糖的飲料,對兒童的健康有害。增加了過重肥胖、蛀牙、糖尿病和脂肪肝病的風險。

  • 含咖啡因飲料
兒童應避免,咖啡因增加了睡眠不佳、易怒、緊張、頭痛和注意力缺失的風險。




如瑩醫師抓重點:

  • 12個月以下的兒童以母乳和嬰兒配方奶為乳品選擇,依照副食品添加量漸進增加水份攝取。
  • 不建議100%果汁,吃水果比喝果汁好。真的要喝2-3歲每天不超過120cc,4-5歲的兒童每天不超過120-180cc。
  • 含糖飲料、低卡路里甜味劑、含咖啡因飲料:最好避免。
  • 喝水和牛奶(鮮乳或原味保久乳)是最好的選擇,一歲以上兒童建議攝取2份乳品(約 500cc/天)。

兒童飲食相關問題,進一步諮詢



資料來源: 
美國兒科醫學會 (AAP) Healthy Beverage Quick Reference Guide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兒童肥胖背後的健康隱憂:探討相關共病症的影響

作者:陳如瑩




第一次在門診見到的小立是個活潑的小男生,給人的感覺很健談,然而他的抽血報告讓我看了非常擔心。小五的年紀就已經有三個肥胖共病症,分別是糖尿病,糖化血色素*高達8%,高血脂及肝功能異常。

超音波也合併有中度到重度的脂肪肝。在做心肺體能測試時,明顯感覺到孩子很喘,無法完成指令動作。理學檢查也發現脖子上有粗粗黑色紋路,也就是在肥胖兒童和成人常見的黑色棘皮症*。

「媽媽你知道孩子已經符合極度肥胖*,而且有三個以上共病症了嗎?」

「我看他都好好的說,如果不是抽血我完全沒有發現....那醫生我應該怎麼辦?」

對話中感受到媽媽的焦急和焦慮,因為如果不是門診醫師看到他的BMI超標轉診過來,有可能就不會發現孩子身體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我們現在發現都還來的及,體重如果控制,減少目前體重3-5%左右,超音波下脂肪肝的狀況和抽血數據都有機會改善,但是如果放任他不管,糖尿病的部分,可能就會建議要考慮口服藥物了,未來可能還要頻繁抽血和打針...」




孩子收起笑容,知道媽媽和醫生在談論的是嚴肅的話題。

「小立你的身體目前出現一些問題,這都很可能是體重沒有控制好所造成的。醫生阿姨現在要教你一些方法幫助你減少一些體重,讓我們的身體回到健康的狀態。」

小立坐直了身體,仔細地聽。經過會談我陪伴孩子找到他的減重動機,和共同制定了飲食和每日運動的計畫,媽媽也願意減少外食,自己準備適合孩子的健康餐點。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你覺得執行減重計畫,對你有甚麼好處呢?」

「我喜歡我自己,但是我想要變健康。」

「我很喜歡跳舞,雖然我跳得很好,但是因為身上的肉比較多跳起來的動作變得很小...我希望變瘦一些,讓我跳舞跳起來更好看。」

在兒科診間就是會有這樣真誠又可愛的對話。

「阿姨對你有信心,我們一起加油。」




門診後,透過醫師和個管師的提醒和督促,得知小立養成每天在家跳switch爆汗30分鐘的習慣。

媽媽也非常注意孩子吃的食物,含糖飲料幾乎不喝了,家裡也少了零食餅乾的蹤影。

經過一番努力,五個月後小立身高長高了4公分,體重少了3公斤,體脂也降了4%,最振奮人心的是,追蹤抽血指數居然完全正常,媽媽嚇了一大跳,也著實鬆了一口氣。

「同學都說我變瘦了!我覺得很開心」小立到診間一坐下來就興奮的說 。

「而且醫師阿姨覺得你好棒,減重這條路真的很不容易,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和決心,你能夠持之以恆的努力,整個過程非常激勵人心。」

「媽媽也很棒,擔任了這個過程很重要的角色,提供健康的食物和提醒孩子運動。」

「真的很謝謝你們。」媽媽眼光泛淚,微笑地說。

「媽媽也別忘了也要謝謝這麼認真陪伴孩子和重視孩子健康的自己。」在門診看到願意全家一起努力的孩子真的比較容易成功。我轉頭對弟弟說:

「現在你的身體已經變得比較健康,但是我們必須繼續維持現在的生活和飲食行為,還有一些空間可以進步,不然如果放任他不管,有可能又會回到看診前的狀態喔!」




在有認真執行行為改變明顯有進步的孩子,我是一率會給予大大的讚美和鼓勵,但我們都知道能夠維持自律的生活型態也是很不容易,所以要時時提醒孩子與家長,朝著正常體位邁進不復胖,遠離肥胖共病症。

* 糖化血色素:是我們用來評估3個月內平均的血糖狀況,一般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在5.7-6.4%之間,屬於偏高,有糖尿病的風險;數值≥ 6.5%則確診為糖尿病。

* 黑色棘皮症:黑色棘皮症常見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有關,是身體內胰島素濃度過高引起的皮膚變化。

* 極度肥胖:根據衛福部公告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滿兩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BMI值在95百分位切點值120 %以上時診斷為極度肥胖,會增加肥胖共病症的風險。




不只是體重問題:兒童肥胖與健康隱憂


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了。肥胖不只是成人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影響可能更大!


以下是肥胖兒童可能會遇到的常見健康和生長問題:

  1.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其實是一組症狀的組合,包括了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值偏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以及好膽固醇偏低。如果這些狀況中有三個或以上符合,那麼就可以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孩子未來患上糖尿病、心臟病和腦中風的風險。

    研究顯示,肥胖兒童中約有10%到30%會有代謝症候群。這些孩子從小就承擔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其中,有約20%的肥胖孩子會有高血壓的問題,而高血脂的比例則更高,達到了40%到50%。肥胖引起的胰島素阻抗和胰島素分泌異常,可能會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

  2. 脂肪肝與膽結石

    根據文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影響了高達約40%的肥胖兒童,也是美國兒童中最常見的肝病原因。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過多脂肪而造成,可能會造成肝臟發炎,嚴重會伴隨肝功能異常。

    如果置之不理長時間也能進展成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等慢性肝臟疾病,甚至肝癌。膽結石的原因則是,肥胖容易有較高的膽固醇生成與分泌,而膽固醇正是結石的成分之一。

  3. 睡眠呼吸中止症、肺活量下降及氣喘風險

    肥胖造成的口咽部氣道較狹小,孩子在睡眠時會出現響亮的鼾聲,如果較嚴重時呼吸道變狹窄造成呼吸困難、呼吸暫停,大腦會感應到缺氧,睡眠因此被中斷。

    這樣的情形會造成白天容易嗜睡或上課打瞌睡,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業表現不佳,進而影響學習力。

    肥胖也會引起呼吸功能改變,尤其是肺活量減少。長期活動量減少,呼吸肌力又弱,容易造成體內積存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有肥胖換氣不足症候群。

    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患氣喘的風險比非肥胖兒童高1.5到2倍。與健康體重的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得到氣喘的風險更高。肥胖且有氣喘的兒童,其症狀更嚴重也更難控制。





  4. 骨骼肌肉相關疾病

    因為肥胖造成的骨骼肌肉疼痛問題不在少數,股骨頭壞死及骨頭變形,脊椎側彎、因負重增加而造成膝踝關節扭傷,骨折風險增加等等。慢性疼痛、肥胖和身體功能與活動減少可能會形成一個循環,進而影響孩子的生活品質。

  5. 性早熟及骨齡超前

    兒童肥胖會造成第二性徵提早發育、骨齡超前,肥胖造成的性荷爾蒙則會促使生長板提早閉合,有可能犧牲掉身高可以發展的空間。

  6. 心理社交方面

    肥胖兒童通常容易遭受社交歧視,也有較多同儕霸凌問題,造成孩子焦慮、沮喪、自卑等負面情緒,自尊心也較低落。此外,與憂鬱症、行為和飲食疾患風險也會增加。




肥胖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還會影響到他們的社會心理發展。兒童時期的肥胖可能會在他們長大後一系列健康問題,所以幫助孩子培養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體重控制就可以遠離肥胖共病症,讓我們一起努力,替孩子的健康把關。


兒童體重控制,進一步諮詢



參考資料:

  •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ransl Pediatr 17;6(4):397-407
  • A reappraisal of the prevalence of pediatric hypertension through a nationwide database in Taiwan. Scientifc Reports | (2021) 11:4475
  • Hyperlipidem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rdiol Rev . 2023 Nov-Dec;31(6):330-335.
  • Asthma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Biomedicines 2020, 8(7), 231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小朋友排便困難、肚子痛?兒童功能性便祕處理全指南






「妹妹又五六天沒有大便了。」

「最近蹲馬桶總是蹲得很久,有時擦屁股還會有血,小朋友說屁股很痛。」

「孩子常常說肚子很痛,有時候會看到他憋大便的表情,可是又不願意去蹲馬桶。」

「我的小孩好像跟我一樣有便秘的問題,可能是遺傳吧!」

「我的小孩不喜歡吃菜,水也喝得很少。」

這些都是小兒腸胃科最常聽見的問題。如果你正在煩惱孩子便祕,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告訴你什麼是便祕、會有哪些症狀、該怎麼辦才有效,而且還不會傷身體!




兒童便祕常見嗎?多久沒排便才算便祕?


其實,每20個看診的小朋友,就有1個是來解決便祕問題。

一週排便小於 3 次、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或數量減少,都可定義為便秘。便祕不只是久久不排便,更可能有「糞便乾硬難排」、「排便時會痛」、「排便頻率明顯減少」等症狀。根據兒童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最理想的是3號或4號,「軟硬適中」的大便。1號或2號屬於便秘的糞便型態。




兩大類兒童便祕,你家小孩屬於哪一種?

  • 器質性便祕(較少見)

通常和身體疾病有關,例如乳糜瀉、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需要進一步醫療檢查。

  • 功能性便祕(最常見)    

多數孩子的便祕,常是因為習慣「憋便」造成的。當糞便長時間停留在大腸中,水分會被不斷吸收,使便便變得又乾又硬,堆積在腸道裡。

這樣的情況下,每次想排便時,孩子不只會感到肚子痛,還可能因為糞便太粗太硬,在通過肛門時造成撕裂傷,也就是俗稱的「肛裂」,讓排便變成一件又痛又可怕的事。

因此,孩子一旦產生排便的感覺,常常會選擇忍住不去上廁所。但這樣只會讓糞便在腸道裡變得更乾更硬,越來越難排出,造成惡性循環。

一次又一次的肚子痛與屁股痛,讓孩子對「上廁所」這件事越來越抗拒,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最終變得連想到排便都會害怕,不敢去廁所。心理與生理雙重影響下,更難擺脫便祕困擾。

有時候孩子明明是便祕,卻會出現像拉肚子一樣的大便溢出,這種情況叫做「遺糞症」(encopresis)。因為看起來像是感染引起的腹瀉,常常讓爸媽嚇一跳。但其實,這是孩子的腸子裡便便堆太多,身體正在努力把它擠出來。




水分及纖維質攝取不足


水分和纖維質攝取不足是常見便秘的孩子會有的狀況,在小baby階段從母奶或配方奶進階到副食品時,就要開始漸進式的補充水分。

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喝水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長大以後,因為愛玩,沒有提醒可能也不會喝水,加上水分相對比較沒有味道,孩子漸漸的就不習慣喝水。

有許多孩子也不喜歡吃蔬菜,可能因為不喜歡味道或咬起來的口感(像吃草!?),所以常常會有纖維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用軟便劑打破惡性循環


當一個孩子處於便秘的生活形態,要做行為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要斷開這個惡性循環,就需要一些藥物的介入,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通常小兒科醫師評估過後,會根據孩子的體重給予適切的軟便劑,幫助大便變軟。同時有肛裂的孩子會合併藥膏的使用,讓排便漸漸變成是一件沒那麼痛苦的事。

很多家長擔心軟便藥物長期使用會不會造成健康上的疑慮?其實兒童的軟便藥物很溫和,幾乎不被身體吸收,也不太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長期使用也相對安全。

便祕的治療會是以月計算的療程,因為牽涉到行為改變好習慣的養成。這段期間需要跟小兒腸胃科醫師好好的配合,調整藥物劑量,並養成正確的飲食生活及排便習慣。

此外,我會教家長和孩子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卡來判定大便的型態,並記錄使用藥物的劑量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幫助調整用藥。建立良好飲食和如廁習慣後,就可以開始慢慢減少軟便藥物劑量,所以並不會造成藥物依賴。




遠離便秘的關鍵秘訣


便祕其實是錯誤的飲食習慣➨少水少纖維,及生活習慣➨無規律排便習慣➨習慣性憋大便所導致。

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及鼓勵,慢慢幫助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飲食及如廁習慣。大多的小朋友最後都可以成功停藥,同時也能成功養成良好的習慣。


7個方法改善便秘


  1. 增加水分攝取
    水喝太少,便便會更乾更硬。提醒孩子每餐後喝水、運動後喝水。

  2.  增加膳食纖維
    目標:「年齡+5克」的每日攝取量。例如5歲的孩子,每天要攝取10克纖維。蔬菜、水果最天然有效,如: 木瓜、火龍果、奇異果 花椰菜、秋葵、蘿蔔、龍鬚菜。黑棗汁也非常推薦。

  3. 規律排便習慣
    最佳排便時間:「早餐後」或「晚餐後」,因為食物經過胃造成胃部膨脹後,會誘發「胃結腸反射」,促進腸胃蠕動而產生便意,把握每天固定的時間讓小朋友去蹲馬桶排便,久而久之也建立起腸道的生理時鐘,每天都順利排便,就可以遠離便秘問題。

  4. 正確如廁姿勢
    腳踏小板凳、身體前傾,有助於放鬆排便肌肉。

  5. 輔助藥物(需醫師評估)
    兒童合適劑量的軟便劑,慣常在急性嚴重症狀時可用,但不建議常規使用。

  6. 持續門診追與記錄
    使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卡,讓孩子觀察自己的大便型態,幫助家長與醫師調整治療。 

  7. 適度運動
    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有氧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

最後,還是要提醒,如果肚子疼痛劇烈、反反覆覆、無法緩解、伴隨吐或大便型態異常,建議還是要就醫評估。 


我的孩子有便秘問題,需要專業諮詢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社群串流媒體對新世代青少年減重的挑戰與隱憂






最近門診回診一個國中男孩,還記得初診的時候,是因為學校健檢發現肥胖,同時合併抽血數據異常來到我的門診。脖子上有很嚴重的黑色棘皮症,媽媽提到睡覺時會有明顯鼾聲,白天的精神常常不太好。

抽血的肝指數跟血脂都超標,維生素D嚴重缺乏,超音波下顯示的是中度脂肪肝。

初次見面,在診間面對的就是一個焦慮的媽媽,和一個手足無措的孩子。孩子感覺是個溫順聽話,且在課業都表現很好的乖學生。然而在健康的成績單上卻出現了紅字,臉上的表情顯得有些懊惱。

「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拿到這個體重超標的通知單了,不過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像很難改變。」

「這次應該要好好的面對了,肝指數超出正常值那麼多⋯居然破百⋯」
媽媽眉頭緊皺、眼眶泛淚說到,言語中藏不住心中的那份焦慮。




「媽媽你們先別擔心,肝功能的問題我們會做全盤的檢查。如果經過抽血,確定排除其他疾病之後,最有可能就是肥胖造成過多的脂肪在肝臟堆積,造成的脂肪肝。」

在兒童肥胖門診看到肝功能異常合併有脂肪肝的孩子比例真的不在少數,年紀還小,肝臟就有脂肪肝的變化,家長的焦慮也是可以理解的。

「脂肪肝本身也可能造成肝臟發炎,如果不理他,未來還可能進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唯一的方法只有下定決心減重。」

我努力想讓他們知道面對可能已經有共病症的體重問題,真的要正面面對了。

「然而好消息是,如果是脂肪肝造成的肝功能異常,在下降5%目前的體重後,通常都會有顯著的改善。不管是抽血數字或者是超音波的影像上。」接著我解釋了兒童肥胖有許多共病症,還可能導致骨齡超前長不高等等。


「我想聽聽小朋友對自己目前狀況的想法。」


「同學會笑我胖,我其實不喜歡。」

「我有想要變瘦,也想要長高。」




青少年肥胖者、照顧者和醫療人員的觀念落差


其實孩子的心理是會在意體重和體態的狀況的,我們有時候並沒有花時間跟他們深入會談,了解他們心中真正的想法。2022年一項全球調查(ACTION Teens global survey study),收集了10個國家(包括台灣),著重探討青少年肥胖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認知的不一致,特別是在肥胖管理、體重觀念和減重責任等方面的差異。

照顧者跟醫療人員,常常會以為這樣的孩子並不在意自己的體重,或者是已經放棄了現在的狀態不想努力。然而研究發現,有八成的孩子和其照顧者擔心體重對健康的影響,且有高達58%比例的孩子曾嘗試減重。

由上述研究也發現,青少年肥胖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存在認知的不一致。大部分醫療專業人員和照顧者不認為青少年有把肥胖當一回事,然而青少年肥胖者(65%)認為減重是他們的責任,顯示出明顯的認知差距。




經過了五到六次的會談,共同找到孩子的減重動機。透過階段性的訂立目標和身體組成監測,加上整個團隊的運動習慣養成、健康飲食觀念教育介入後,孩子的體質從接近50%下降到36%,身高也長高了十幾公分。雖然體重BMI依然屬於肥胖,不過身體組成看起來肌肉量上升體脂下降,整體是在往正常體態的方向邁進。

這次孩子染了棕色的頭髮,聲音稍微低沉沙啞,看起來也邁入青春期了。對話中多了一些靦腆,但也開始變得更有主見了。

「這次孩子的整體組成看起來有很顯著的進步耶,你們做了什麼努力嗎?」

「我開始參加學校的籃球隊了。」孩子開心的表示,我也替他找到喜歡的運動而開心。

「現在我幾乎不喝含糖飲料,但偶爾運動之後還是會喝一點。」

在一旁微笑的母親,頭上的陰霾已然消散,初診時緊縮的眉頭也漸趨平緩。

「很謝謝團隊給了我們正確的減重知識,有醫生的追蹤,孩子比較會去執行。」

「來看診前一天他還偷偷上磅秤去量了一下體重然後說:好險沒有變胖。」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在2017年至2020年間的資料顯示,約每三到四名青少年中就有一名符合過重或肥胖。7至12歲的孩童中,比例為26.7%;13至15歲則有30.6%;而16至18歲組別中有28.9%。由此可見,台灣的青少年肥胖問題,存在著明顯診斷和治療不足的問題。

肥胖的青少年普遍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飲食行為障礙,如壓力性暴食等,以及自尊心下降、憂鬱症狀的出現,甚至可能受到同儕霸凌。

這群孩子常見的減重動機是希望變得更健康、改善體態、增加信心和改善社交關係。這個階段正值青春期,對自己的體重或外貌感到不滿意,可能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去減重。但負面的自我評價也可能導致自尊心下降,而影響減重計畫的執行。

另外,青少年常常受到來自同齡人或社會的壓力。社群網路的崛起,孩子無形中期望自己符合某種體型標準或者流行的審美觀,也會導致他們嘗試減肥以獲得認同感,避免被排擠。




近期國內外許多報導都提到,串流媒體和社交網絡,對青少年的身體形象觀念產生重要影響。過度關注瘦身和完美體型的訊息,可能會促使他們採取不健康的減肥行為。

許多流行短影音上充斥大量偏激且不正確的減重影片,或誇張的跟風挑戰,灌輸青少年錯誤觀念。內容可能強調過度節食、極低熱量減重等等,甚至鼓勵不健康的減重方式。這些錯誤的減重觀念,可能誘導青少年罹患厭食症或暴食症等飲食失調問題。

青少年肥胖問題,很需要照顧者和專業兒童肥胖醫療團隊更多的了解和支持,也需要更好的溝通和飲食生活教育。尋找專業的兒科醫療團隊,幫助孩子瞭解正確減重的觀念非常的重要。

如果青少年、家長和醫生之間能夠建立更好的溝通管道,就能更好的解決青少年肥胖問題,並幫助他們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終結肥胖問題。


青少年體重控制,進一步諮詢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兒童肥胖

 
作者:陳如瑩




兒童肥胖定義





肥胖共病症




體重控制的飲食方法




藥物治療




身為父母,該怎麼幫助孩子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兒童偏挑食的原因與解決方法:營養均衡的關鍵策略

 




上週在門診遇到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媽媽說孩子只吃白色的食物,只願意喝奶和吃白飯,小時候吃副食品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漸漸的只執著於喝配方奶和吃白飯,完全不吃其他顏色的食物也不敢嘗試。

孩子的體重身高都偏小,從成長科和營養師的門診轉介過來給我。做了初步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之後,發現孩子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疾病或吸收不良的問題。

當天門診,我試圖和孩子對話,問出了他覺得其他食物的味道很怪,所以不敢嘗試。

這就是臨床上常見的偏挑食兒童會有的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是一種排斥新食物的傾向。孩子會排斥或懼怕不熟悉的食物,或是偏好以前吃過或熟悉的味道。這種行為被認為跟人類演化有關,因為在原始環境中沒吃過的食物可能會有毒,因而演化出排斥陌生食物的傾向。




台灣超過一半學齡前兒童有偏挑食問題


孩子在三到五歲這個成長階段,偏挑食的問題常是爸媽頭痛的問題。一個大型的母嬰研究(ALSPAC)發現,2歲時約10個孩子有一個有篇挑食問題,3歲達到高峰,約7個孩子有一個篇挑食,在長大(5-6歲)後會慢慢改善。

台灣對於偏挑食盛行率比較大型的是2018年的研究,針對台灣 300 名 2-4 歲兒童主要照顧者的問卷調查,約有162 人(54%)挑食。

然而較嚴重的偏挑食有可能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對孩子的生長、營養狀態及身體活動和健康狀況都可能有不良影響。




九個有效策略幫助孩子克服偏挑食問題


  1. 探索新食物:多次嘗試、慢慢習慣
    一次一次的接觸會讓孩子慢慢認識和熟悉這個食物,有時候孩子可能要嘗試超過10-15次才會喜歡上。記得從小份量且一次只提供一種新的食物。 
  2. 食材創意搭配:融合新舊,創造美味
    把新食物和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在一起。 炒飯、飯糰、水餃或是煎餅的方式都是很好混搭的實際運用。
  3. 搞笑料理時刻:把食物變身成有趣角色,激發孩子食慾
    用孩子餐盤上的食物做出搞笑的表情,利於用毛豆做眼睛,秋葵當嘴巴,或是讓小朋友自己在餐盤上佈置擺盤。這可能會讓孩子對這些食物感到興趣。
  4. 與孩子共享美食:以輕鬆風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品嘗新滋味
    先自己吃,向孩子表示你也喜歡這個食物,可以將他的色香味口感用言語闡述出來,也可以用有點搞笑誇大的表情或動作。然後邀請孩子試試看。 
  5. 選擇權在手:給予孩子選擇,讓他們自主決定
    提供兩種食物給孩子做選擇,當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主導權的時候比較會願意嘗試。讓孩子自主決定今天要試哪一種。
  6. 形狀魔法:用巧思塑造食物,為味蕾帶來驚喜
    用餅乾模具把食物切成有趣且易於入口的形狀,或製作特定形狀的飯糰,孩子都可能因此而對食物產生好感而願意嘗試。
  7. 家庭廚藝時光:讓孩子參與準備食材,共同享受烹飪樂趣
    帶他去採買自己選擇想吃的食材,並讓孩子幫你一起準備餐點。在幫忙製作餐食時能認識原型食物,可以請孩子當小幫手讓他們洗菜、加入調味或幫忙攪拌。在餐桌上所有家人面前感謝他的幫忙並展示這是他一起製作的菜餚,孩子都很樂於品嘗自己所烹煮出來的食物。
  8. 溫馨共進家宴:家庭共享餐桌,享受溫馨時刻
    談論分享家人們一天中發生的事情,讓孩子遠離3C,專注於美好的家庭時光。
  9. 活力釋放食慾挑戰:適度運動,促進食慾
    讓孩子有適當的運動及熱量消耗,因為饑餓也能促進食慾。






最近接觸了上面這支影片,覺得音樂既洗腦又非常的可愛,於是分享給家裡的寶貝們,沒想到他們非常的喜歡。還因此當天晚上吃了非常多的鴻喜菇(鴻禧菇表示:我想你誤會了,我不是蘑菇呀⋯)

不過這也是一個美好的誤會,由此可見,孩子會因為我們賦予食物一些意義之後,對於食物的情感連結,而願意嘗試或者是多攝取他們。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我們可能也很難以理解,用硬碰硬的或是逼迫的方式叫他進食常常是使不上力,還可能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孩子喜歡新鮮感和玩樂,可以試試一些不同的方法,尤其是帶入遊戲或者音樂(可以說是五感)的體驗,讓他們愛上食物,也讓他們從小跟健康的食物有一個好的關係,就會更願意去攝取。

偏挑食行為在學齡前的孩子中很常見,需要父母與照顧者的耐心,可以試試以上方法突破孩子的心房。但如果狀況不嚴重而且孩子有按照自己的生長曲線在成長,他或許已經吃得足夠健康。如果你對孩子的成長、飲食行為及營養有疑慮,可以進一步諮詢小兒科醫師。


兒童偏挑食,進一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