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又五六天沒有大便了。」
「最近蹲馬桶總是蹲得很久,有時擦屁股還會有血,小朋友說屁股很痛。」
「孩子常常說肚子很痛,有時候會看到他憋大便的表情,可是又不願意去蹲馬桶。」
「我的小孩好像跟我一樣有便秘的問題,可能是遺傳吧!」
「我的小孩不喜歡吃菜,水也喝得很少。」
這些都是小兒腸胃科最常聽見的問題。如果你正在煩惱孩子便祕,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告訴你什麼是便祕、會有哪些症狀、該怎麼辦才有效,而且還不會傷身體!
兒童便祕常見嗎?多久沒排便才算便祕?
其實,每20個看診的小朋友,就有1個是來解決便祕問題。
一週排便小於 3 次、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或數量減少,都可定義為便秘。便祕不只是久久不排便,更可能有「糞便乾硬難排」、「排便時會痛」、「排便頻率明顯減少」等症狀。根據兒童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最理想的是3號或4號,「軟硬適中」的大便。1號或2號屬於便秘的糞便型態。
兩大類兒童便祕,你家小孩屬於哪一種?
- 器質性便祕(較少見)
- 功能性便祕(最常見)
多數孩子的便祕,常是因為習慣「憋便」造成的。當糞便長時間停留在大腸中,水分會被不斷吸收,使便便變得又乾又硬,堆積在腸道裡。
這樣的情況下,每次想排便時,孩子不只會感到肚子痛,還可能因為糞便太粗太硬,在通過肛門時造成撕裂傷,也就是俗稱的「肛裂」,讓排便變成一件又痛又可怕的事。
因此,孩子一旦產生排便的感覺,常常會選擇忍住不去上廁所。但這樣只會讓糞便在腸道裡變得更乾更硬,越來越難排出,造成惡性循環。
一次又一次的肚子痛與屁股痛,讓孩子對「上廁所」這件事越來越抗拒,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最終變得連想到排便都會害怕,不敢去廁所。心理與生理雙重影響下,更難擺脫便祕困擾。
有時候孩子明明是便祕,卻會出現像拉肚子一樣的大便溢出,這種情況叫做「遺糞症」(encopresis)。因為看起來像是感染引起的腹瀉,常常讓爸媽嚇一跳。但其實,這是孩子的腸子裡便便堆太多,身體正在努力把它擠出來。
水分及纖維質攝取不足
水分和纖維質攝取不足是常見便秘的孩子會有的狀況,在小baby階段從母奶或配方奶進階到副食品時,就要開始漸進式的補充水分。
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喝水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長大以後,因為愛玩,沒有提醒可能也不會喝水,加上水分相對比較沒有味道,孩子漸漸的就不習慣喝水。
有許多孩子也不喜歡吃蔬菜,可能因為不喜歡味道或咬起來的口感(像吃草!?),所以常常會有纖維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用軟便劑打破惡性循環
當一個孩子處於便秘的生活形態,要做行為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要斷開這個惡性循環,就需要一些藥物的介入,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通常小兒科醫師評估過後,會根據孩子的體重給予適切的軟便劑,幫助大便變軟。同時有肛裂的孩子會合併藥膏的使用,讓排便漸漸變成是一件沒那麼痛苦的事。
很多家長擔心軟便藥物長期使用會不會造成健康上的疑慮?其實兒童的軟便藥物很溫和,幾乎不被身體吸收,也不太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長期使用也相對安全。
便祕的治療會是以月計算的療程,因為牽涉到行為改變好習慣的養成。這段期間需要跟小兒腸胃科醫師好好的配合,調整藥物劑量,並養成正確的飲食生活及排便習慣。
此外,我會教家長和孩子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卡來判定大便的型態,並記錄使用藥物的劑量和大便性狀的改變,幫助調整用藥。建立良好飲食和如廁習慣後,就可以開始慢慢減少軟便藥物劑量,所以並不會造成藥物依賴。
遠離便秘的關鍵秘訣
便祕其實是錯誤的飲食習慣➨少水少纖維,及生活習慣➨無規律排便習慣➨習慣性憋大便所導致。
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及鼓勵,慢慢幫助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飲食及如廁習慣。大多的小朋友最後都可以成功停藥,同時也能成功養成良好的習慣。
7個方法改善便秘
- 增加水分攝取
水喝太少,便便會更乾更硬。提醒孩子每餐後喝水、運動後喝水。 - 增加膳食纖維
目標:「年齡+5克」的每日攝取量。例如5歲的孩子,每天要攝取10克纖維。蔬菜、水果最天然有效,如: 木瓜、火龍果、奇異果 花椰菜、秋葵、蘿蔔、龍鬚菜。黑棗汁也非常推薦。 - 規律排便習慣
最佳排便時間:「早餐後」或「晚餐後」,因為食物經過胃造成胃部膨脹後,會誘發「胃結腸反射」,促進腸胃蠕動而產生便意,把握每天固定的時間讓小朋友去蹲馬桶排便,久而久之也建立起腸道的生理時鐘,每天都順利排便,就可以遠離便秘問題。 - 正確如廁姿勢
腳踏小板凳、身體前傾,有助於放鬆排便肌肉。 - 輔助藥物(需醫師評估)
兒童合適劑量的軟便劑,慣常在急性嚴重症狀時可用,但不建議常規使用。 - 持續門診追與記錄
使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卡,讓孩子觀察自己的大便型態,幫助家長與醫師調整治療。 - 適度運動
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有氧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
最後,還是要提醒,如果肚子疼痛劇烈、反反覆覆、無法緩解、伴隨吐或大便型態異常,建議還是要就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