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瑩醫師 小兒腸胃/親子減重/瘦小偏挑食 : 親子減重這樣做:全家一起瘦得健康的關鍵秘訣 WFU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親子減重這樣做:全家一起瘦得健康的關鍵秘訣

作者: 陳如瑩




從孩子到爸媽,一起更健康


在診間裡,我一直相信:再多厲害的減重藥物,都比不上全家一起行動的力量。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成人減重市場的工具和藥物愈來愈多。為了幫助更多家庭,我除了協助孩子健康減重,也希望爸媽能一起變得更健康。

考過成人減重執照後,我不斷進修、參加研討會。前陣子研討會上前輩分享「瘦瘦針」腸泌素的臨床經驗,減重時如何維持肌肉量、避免肌少型肥胖,也讓我更清楚未來該怎麼幫助大家瘦得更健康。




小心「看起來不胖」的隱形危機


什麼是肌少型肥胖?就是當肌肉量下降、脂肪卻上升,看起來不胖,身體卻已經出現問題。這在久坐不動或飲食不均衡的人身上很常見,像中年族群或銀髮族,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

長時間久坐、外食多、飲食高油高糖,都容易讓肌肉悄悄流失、脂肪默默堆積。其實,從30歲開始,人體的肌肉量每年就會減少1%到2%,到了40歲後,十年可能少掉8%。

當肌少型肥胖發生,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風險,讓人容易疲倦、活動力差,甚至增加跌倒和生活自理困難的機會。

在門診裡,會透過像InBody或DEXA等身體組成檢測,來精準掌握肌肉和脂肪的變化趨勢,幫助大家找出「瘦得健康」的路徑。




減重不能只靠少吃,更要留住肌肉


很多人覺得減重就是少吃,但其實關鍵在於減脂不減肌。理想的減重,脂肪和其他瘦體重(像是肌肉、骨骼、水分和臟器)的流失比例應該是3:1。若只靠極端節食,失去的往往是水分和肌肉,基礎代謝也跟著下降,之後更難維持好體重。

我經常在門診遇到孩子或家長問我:「明明開始控制飲食、運動了,體重怎麼沒變?」其實仔細一看,體脂下降、肌肉上升,體態更結實,其實這就是最好的減重結果。

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數字,而是減脂加上增肌。這樣不只體態更好,也能讓身體長期保持健康。如果想讓減重不減肌,關鍵策略包括:

溫和的熱量赤字、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增加運動和阻力訓練、定期檢查身體組成,還有別忘了足夠的睡眠。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持續就對了


鼓勵大家運動時,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最好的運動,只有你願意開始、做得開心的運動!」每個人的體型和生活方式不同,運動也要因人而異。對100公斤的朋友來說,從每天多走路開始,就是很棒的第一步;對過重或體脂偏高的人,則可以慢慢加上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

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小朋友跳躍型的運動可能對膝踝關節負擔較大,建議可以從較溫和的快走、腳踏車或游泳開始,循序漸進增加頻率和強度。

成人的話,像快走、有氧運動、HIIT等都是減脂的好選擇;想增肌,重量訓練、高蛋白飲食和充足睡眠更是必備。阻力訓練後,身體還會持續燃燒熱量,這就是所謂的後燃效應,讓運動對減重更有效。

如果家中有孩子需要減重,還是要記得先諮詢兒科醫師。如果執行上有疑問,也歡迎和減重醫師討論,讓我們一起找到最適合你們全家的健康方案!

兒童肥胖/親子減重/成人減重 進一步諮詢